罪咎的後果

罪惡感對於感到有罪的人、受傷的人,獲人生遭致摧殘的人,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事物.罪惡感的後果,不會停止在個體之間互動,它的影響會經歷數代,牽涉加害者與受害者無辜的後代.這麼說來,罪惡變得具有創造力.它創造了不可避免的結果,持續引發厄運,直到某個新的創造性舉止,來停止它與轉化它.

具有創造的變化性行為,將感恩當作是對於更龐大的運動的事奉.它也解放了一些因早先罪過的後果而活躍的勢能, 這就如同這波及眾人的加害勢能,一樣的恐怖.

罪惡的第一個後果,是連結了加害者與被害者.在受罰的痛苦之後,兩邊的參與者,保持了不可分離的環扣,尤其是當加害者行為嚴重到甚至殺害對方的程度.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,通常是以共同逃避的方式來表現.受傷的人會控訴加害者,或者對他感到很生氣.加害者會否定所犯的罪過,甚至合理化他的行為.他有會避免注意受害者的眼睛,他感到羞恥,也許,會對受害者的苦難遭遇,封閉起他的心房.

由於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共同束縛,在雙方的感知與行動層面,仍不願意承認與面對,她們的後代就會填補這個間隙,而嘗試去結束它.這尤其在她們的孩子與孫子身上至為明顯.加害者的孩子,通常變成受害者,而已受害者的角色去尋找加害者.受害者的孩子,通常變成加害者,感覺到加害者的特定能量,以加害者的角色去尋找受害者.有時候,動力以相反的方式運作:加害者的孩子,也變成加害者-尤其是那些想為其他受害者報仇的人,以這種方式讓他們自己感受像是受害者.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受害者的孩子身上,他們也變成受害者,帶著盛怒對抗加害者,由此進入到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之中.這兩極化就變成心靈的戰爭,不能和解,也不得化解.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分裂,會不惜任何代價地保留在同一個人身上,並以外在的舞台演出,來取代心靈的鬥爭,交戰延續了世世代代.

那麼,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分裂的連結,怎麼樣才可以獲得和解呢?必須透過原本犯下過錯的家族,其世代之鍊所剩餘的最後成員來協助.更具體的說:由加害者的後代,來代表最早的加害者,然後,帶著愛與自責來注視著受害者.這位後代站在或是躺在受害者的身旁,謙遜地靜待,直到受害者在他旁邊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,經由這個過程,也給予加害者(這裡由他的後代為代表)一個空間.這個行動之後,雙方的參與者都面對著原本的加害者,靜待直到重要的改變出現.

這裡到底發 生了什麼事?這個過程又如何能夠成功呢?加害者可以經由他的後代做到,他的後代慢慢離開原先的位置而更加接近受害者,於此刻開放地面對受害者,直到受害者真正認出他.在這干擾扭曲的行為之中的雙方參與者,一起向著因犯罪而引起的痛苦與悲傷,敞開他們的心;在這個情況之下,他們各自作為加害者與受害者,來向他們的命運臣服.藉由這麼做,他們可以克服彼此分裂的束縛.這種追溯的過程,若不是在人們靈魂層次的想像中完成,它絕對不會發生.在靈魂的層面,就算是加害者與受害者其中一位,或兩位皆早已往生,仍然會有一個深層的依存關係.在年代上似乎早已過去之事,在靈魂的面向次元仍然在持續發生,而成為註意力的焦點.兩者的意識場都匯聚於此,以兩組根帶著未完結、未解決,而且仍然活躍著,讓看起來是過去的事件,卻能將真正的結論帶到靈魂及線性時間的層面.加害者與受害者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,事由命運所指派,共同臣服於為他們選定角色的更大力量.經由共同的臣服,他們認知到彼此是息息相關的,就某一方面來說,他們對於這命運的互動,都具有同等的貢獻.

在受害者這邊的世代環結之中,類似的過程也發生在他們的最後一代.受害者的後代子孫, 代表最初的受害者,帶著愛與慈悲注視著加害者,直到加害者接收到這份愛,並且感受到他曾經造成的痛苦為止.最初的加害者才能和受害者的後代,一起面對著他曾經傷害過的人.當受害者看到他的孩子、孫子或是更遠的後代,與加害者友愛的聯繫,後代的代表會軟化受害者的鐵石心腸,並與祖先一起向這分派人們不同角色的力量臣服.因此,受害者體驗到自己對於這更偉大力量的貢獻.

這些後果事什麼呢?所有的參與者,加害者、受害者與每一位糾纏在這罪行後果的後代子孫,將會對於生命,以及掌管人類關係的法則,擁有不同且更清晰的理解.他們將會減少索取與索求,尤其減少道德上的批判.他們將會有更多的憐憫與同理心.超越這一切,他們將會看到因為傷害所造成的罪惡感,犯罪的人及其受害者,處在不同的光之中.

敵對者在和解之後,是減少了人性,或是其實也許增多了人性?罪惡與罪惡感的後果,在最終是否可能會轉變為療癒的形式?罪惡感及其後果,是否比沒有它的存在,還能讓人們更加親近?罪惡是不是神聖意志的一部分?這是否隱含了一種對於神聖本質的全然不同的看法:一個異於我們習以為常的,或是感到安逸的觀點?

罪惡感也許因為事奉於人類的進展,所以也是奉著神.因此,罪惡感並非是一種對抗神的行為,而是在最深沉的領悟之中,理解這是神的恩賜.

倘若我們沉思這系列相關的思想,這會擴大還是縮小神對於我們的形象?而這不同的形象,又將如何影響我們?

~~摘錄自:伯特海寧格的書 沉思~~
 
  Quick Contacts

Stay In Touch

64C, Faber Plaza,
Jalan Desa Bakti,
Taman Desa,
58100, Kuala Lumpur, Malaysia
pgc303@gmail.com
Telephone: +(603) 7980 0616 
Mobile: +(6016) 333 3380

Connect With Us

Follow us on Facebook
 

 Personal Growth Centre ©2013